30多年前,他在龙港一天凑了1000万!县里都找他借钱......_陈定模

发布时间:2021-03-07 发表于话题:哪里可以借钱一年后再还的 点击: 当前位置:龙发金融 > 社会 > 30多年前,他在龙港一天凑了1000万!县里都找他借钱......_陈定模 手机阅读

陈定模意识到:人民公社这种生产关系,已经不适应生产力水平,得千方百计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当时上级严厉打击“分田单干”风。陈定模拍着胸脯承诺:“上级追究下来,我一个人顶着。”于是,辖区内各公社大队纷纷开始“分田”。

1981年7月29日,台风在温州平阳登陆,此时钱库区90%的早稻已经完成收割,史上第一次完成938多万斤的国家征购粮任务,农民温饱问题得以解决。

吃饱饭了,还得有钱花。陈定模瞄准了传统工商业,调动能工巧匠的积极性,使一部分农民从土地上分离出来,从事副业和商业活动。当时,农民出去经商要有“小贩登记证”,审批通常非常严格,一证难求。陈定模二话不说,帮忙搞定了大量的小贩证。

有人在背后指手画脚,说陈定模煽动青年人不务正业,但钱库的家庭手工作坊实实在在地发展起来了。到1983年,钱库成为温州地区的十大市场之一,不少人率先致富,成为万元户。

财经作家吴晓波曾引用陈定模的一句话:“一切改革都是从违法开始的。”引发巨大争议,震人发聩。对此,陈定模本人有话说:“如果你不突破原有的条条框框,叫什么‘改革’?改革就是去突破那些已经被实践证明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政策规定。我说的 ‘违法’不是贪污受贿,而是在政策上要有所突破。我跟吴晓波说,你引用我的话,要引用全啊。”

城市化“抢人”模式的先驱

1984年3月中旬,苍南县委书记胡万里组织开会,让金乡、钱库、宜山三区干部为龙港建设出谋划策。陈定模建议,由三区各在龙港建一条街,动员“万元户”到龙港建设投资。

有人说:“老陈,你这个傻瓜,把精英送出去,自己区怎么办?”陈定模气定神闲:“你们不用担心,经济就像森林,把大树砍掉了,下面的树自然会长上来。大树老不砍,小树怎么长?”

当年5月底,苍南县开始撤区扩镇。坊间传闻早早就传开:陈定模将被调到县城指挥部任职。宣布任命的当天凌晨,陈定模先后敲开书记、县长的门,主动请缨:“让我去龙港吧,不要县里一分钱。”

县长刘晓骅很不解:“老陈啊,你到那个地方干什么?”陈定模说:“刘县长,我不要你的钱,我要你给我权。君子争权不夺利,只要你给我权,我三年时间还你一个像模像样的镇。完不成任务,开除党籍。如果改革摸索中出错,县委讨论的时候请你高抬贵手;如果我以权谋私,那该判刑该枪毙都不用讲面子。”

6月3日,陈定模从钱库坐船去到龙港。那时的龙港是个“灯不明、水不清、路不平”的小渔村,人口7000多,只有一架电话机,没有理发店。县里明确表示,没有经费支持。相比之下,陈定模此前主政的钱库区有9个乡、34个村、17多万人口。

陈定模到龙港后,马上组织镇、村干部开展有关“建设龙港靠什么”的大调查、大讨论。一个月后形成共识:龙港最需要的是“人”。“抢人”是龙港建设的第一要务。

陈定模笑着说:“最近全国各大城市都在‘抢人’,我三十多年前就这么做了。”

人从哪里来?面对旧体制下户籍、口粮、身份等重重限制,陈定模以中央(84)一号文件中“允许农民自理口粮到集镇落户”这段话为依据,在县委的支持下于6月发文:凡在龙港镇购地建房、经商办企业的农民,都可自理口粮迁户口进龙港镇。这在当时是户籍制度改革的大胆创举。

人来了就得建城,上级不拨钱,陈定模绞尽脑汁想办法。为了建设绿化,他发动每户人家种树,“忽悠”大家:“如果树长不大,你的家庭就不兴旺。”老百姓很吃这一套,不仅积极种树,一旦树长得不好,还会偷偷买树补种。

“中国城管第一人”的“无中生有”

经济学者于光远称陈定模为“不花钱办大事的天才”,并非没有依据。

确定“抢人”战略后,陈定模开始拉拢周边农村地区的“万元户”。他说:“拉人就像男女谈恋爱,我追你,愿意花很多钱送东西给你。”他在镇里抽调人员组了12支宣传队,让他们按自己画的龙港规划图,到各区去宣传:凡是参与龙港建设的,第一给城镇户口,第二给地基盖房子。这对农民很有吸引力,他们梦寐以求的“做城里人”的愿望在龙港可以实现。

1984年7月,龙港镇政府成立“欢迎农民进城办公室”。一时间,温州南部挂起了一阵“龙港风”,“龙港地图上找不到,群众都知道”。

镇会议室里天天人挤人、肩擦肩。老百姓们登门拜访,陈定模给他们看规划图,还让施工队挖土沟,把挖出的土往中间一堆,跟前来龙港落户的人说:“你的房子就在这里。”

龙港镇政府规定,1984年11月1日到12月31日18:00交地价款。起初很多人还在观望;到了12月下旬,人们争着把一捆一捆的10元面额现金往柜台里塞;到了12月31日那天,人们排起长龙争相交钱,政府只得临时组织民兵到场维持秩序,并决定将交款截止时间延后到1985年1月1日8:00。

最后汇总一算,共收到地价款近千万元。人们说,陈定模一夜之间在龙港建起个“建设银行”。要知道,当时苍南县一年的收入才800万元。那一年的春节,县里向龙港镇借了200万元。

就这样,龙港镇“无中生有”地冒了出来,1987年居民3万多人,到1989年增多到了6万人,各种问题随之而来。初建时期,镇里只有9名干部,其中公安才2人,如何管理整个镇成了棘手的难题。

于是,陈定模找了些人,穿上统一的制服,负责维持秩序,这些人就是后来人尽皆知的“城管”,陈定模因此成了“中国城管第一人”。后来各地城管出了些乱相,“始作俑者”陈定模一度很自责。他说,“社会治理”的“治”是三点水的“治”,应该温柔如水。

“农民脱鞋上楼”背后的文化意义

龙港成为“中国第一农民城”后,到龙港考察投资、参观学习的各级领导、各界人士络绎不绝,龙港成了中国改革开放初期那波城市化浪潮的标杆。

有一次,陈定模陪同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到农民家里参观,发现农民家里脱了鞋才能上楼。几千年来,脱鞋对农民来说意味着下地劳动,现在脱鞋才能上楼,这意味着人们的生活思想发生了革命性变化。

为什么叫“农民城”呢?因为那里的第一代居民本质上都是农民。龙港的建设让第一代学会了“红灯停、绿灯行”,让第二代学会了讲卫生、不乱丢垃圾。城市化不仅是规划建设,更是文化改造。

后来,陈定模下海办学,开始了新的尝试,但此后每当人们提起“温州模式”和城市化,仍免不了会提起他。如今的陈定模已年过八旬,生理上老了,精神上却依然活力四射:“有两个地方我绝对不去,一个是养老院,一个是老年大学。”

这位“八零后”老头穿着几十块钱一件的Polo衫,拿着印有“套路”字样的手机壳,乐于跟年轻人聊天,聊天的内容自然绕不开那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ps. 在文章的最后,我们诚邀各位朋友关注龙港美食小生视频号,发布龙港吃喝玩乐攻略!

..............................................................

本文来源:https://www.longfajr.com/info/277698.html

标签组:[农民

社会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