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银智库《每周金融观察》(2020.3.2-2020.3.8)_市场

发布时间:2021-05-16 发表于话题:医疗贷款市场额度 点击: 当前位置:龙发金融 > 财经 > 金融 > 民银智库《每周金融观察》(2020.3.2-2020.3.8)_市场 手机阅读

原标题:民银智库《每周金融观察》(2020.3.2-2020.3.8)

目 录

一、金融市场跟踪

1 . 固定收益市场

2. 外汇市场跟踪

3. 大宗商品市场

4. 股票市场分析

二、金融行业动态

1. 存量浮动利率贷款定价基准转换如期启动

2. 国内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意见发布

三、金融要闻概览

1. 监管动态

2. 同业资讯

附件:

金融市场主要指标一览表(3月2日—3月8日)

一、金融市场跟踪

1.固定收益市场

流动性跟踪:上周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央行未开展公开市场操作。

货币市场利率多数下行。存款类机构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DR001、DR007、DR014、DR1M分别变动-26BP、-43BP、-24BP、6BP至1.36%、1.89%、1.82%、2.06%;银行间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R001、R007、R014、R1M分别变动-27BP、-41BP、-32BP、-21BP至1.44%、2.06%、2.17%、2.33%;各期限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隔夜、Shibor1W、 Shibor1M分别变动-27BP、-34BP、-18BP至1.36%、2.04%、2.13%。

债市收益率全线大幅下行。上周1Y、3Y、5Y、10Y期国债到期收益率分别变动-2BP、-16BP、-7BP、-11BP收至1.91%、2.23%、2.46%、2.63%。1Y、3Y、5Y、10Y期国开债到期收益率分别变动-10BP、-11BP、-8BP、-6BP,收于2.05%、2.57%、2.77%、3.14%。信用债方面,1Y、3Y、5Y期AAA级中短期票据收益率分别变动-5BP、-4BP、-5BP至2.61%、2.97%、3.25%;1Y、3Y、5Y期AA级中短期票据收益率分别变动-5BP、-8BP、-9BP至2.85%、3.29%、3.86%。

疫情主战场转向海外,避险情绪加降息潮带动全球利率走低。

疫情主战场转移,国内资产成避风港。过去一个月,资本市场主线主要围绕着疫情发展展开,流动性宽松和风险偏好下降推动了避险资产价格的上涨。近期国内疫情向好的方向发展,而流动性宽松预期仍在,因此资产价格呈现股债双牛。而海外疫情不断蔓延,呈现扩散迹象,市场担忧新冠肺炎最终成为“大流行病”,海外资产价格开始重复我国1-2月份的走势,风险资产大跌而避险资产上涨。市场预计本次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或明显大于2003年非典的0.1个百分点。

全球央行重启再宽松进程,后续继续降息概率仍不小。美联储在3月3日超市场预期提前于议息会议之前降息50BP,目的在于提振近期疲弱的资本市场和市场对经济的信心。虽然此前海外股市大跌时,市场就预期美联储可能会提前降息,但降息幅度达到50BP,仍略超市场的预期。这次美联储的紧急降息措施开启了危机应对模式,上次采取紧急降息还是为了应对次贷危机,再往前追溯的紧急降息措施发生在2001年的911恐怖袭击和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等时点。但降息和货币政策放松在应对疫情引发的经济影响时,效果难以评估。若无法有效阻止病毒扩散或找到对症病毒的治疗方式和防疫措施,则货币政策放松只能缓冲疫情对经济的冲击,但或许仍治标不治本。当前美国10年国债收益率已经低至0.74%,创历史新低,反映出市场预计美联储年内至少降息4次。如果未来1-2周全球疫情继续扩散,全球股市未能有效止跌,那么3月18日的议息会议上,美联储有可能继续降息或者采用其他放松手段。

国内债市面临避险与流动性双重利好,利率有望冲击历史低点。海外疫情正处于爆发初期,美联储紧急降息也向市场发出了其对疫情判断的信号,未来有望采取进一步的宽松政策。当前中美利差正处于历史高位,在180BP左右,这也为国内货币宽松打开了空间。短期看,有序复工阶段仍需维持流动性支持,中期看,“降成本”的目标有推动利率进一步下行的动力。预计未来几个月将看到国债利率冲击历史低位。(麻艳)

2.外汇市场跟踪

美元指数继续大幅下行。上周美元指数继续大幅下行,周五收于96.1128,较前周下跌2.06%;非美货币普遍上涨,其中欧元兑美元升值2.34%,收于1.1285;日元升值2.49%,收于105.370;英镑兑美元升值1.81%,收于1.3049;澳元兑美元升值2.01 %,收于0.6637。

人民币汇率上行。上周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由7.0066上调至6.9337,累计升值729bp。在岸与离岸市场方面,在岸即期汇率收盘价由6.9896上调至6.9400,累计升值496bp;离岸即期汇率收盘价由6.9789上调至6.9300,累计升值489bp。篮子货币方面,在2月21日至2月28日期间,三大人民币汇率指数整体略有下行。其中,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保持93.10不变;参考BIS货币篮子的人民币汇率指数由96.71降至96.60;参考SDR货币篮子的人民币汇率指数由92.83降至92.21。

美元指数继续大幅下行。美元指数在前周跌1.2%后,上周再跌超2%,周五甚至一度跌破96,最低探至95.7038。尽管数据显示美国就业市场依然稳健,2月非农数据远超预期,ADP就业数据表现强劲,初请失业金数据较前一周也有所改善,但对疫情扩散的担忧仍主导投资者情绪,同时市场预期美联储将继续降息,这导致美债收益率刷新低位,美指依然维持跌势。尽管美联储上周紧急降息50基点,但货币市场预计美联储将在3月18-19日的下一次政策会议再将利率下调50个基点。然而部分经济学家对降息作用的态度则有所保留,在其看来,尽管从此前数据来看,似乎还没有看到任何迹象显示就业市场受到影响,但这种对供给面造成的影响反映到数据上只是时间问题,而降息难以解决劳动者由于担心感染病毒而离开工作岗位的问题。不过一旦病毒得到控制,形势也很容易逆转,V型复苏轨迹可能会出现。因此即便仅考虑经济基本面的影响(事实上这也会对货币政策、避险情绪等带来影响),未来一段时间美元也很可能会出现较大波动。

人民币汇率震荡走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继前周回到7以内后,上周继续震荡走强,在岸离岸人民币均涨近500基点。最主要原因在于美元的走弱,事实上,上周在美联储降息后,主要国家多数并未跟进,故非美货币普遍上涨,人民币相较而言涨幅则比较小,不足1%。展望未来,一方面随着美联储降息以及可能进一步降息,中美利差有望维持高位,甚至可能进一步走阔,另一方面我国采取的防疫措施收效良好,但海外疫情仍处于爆发初期,相对而言我国经济可能率先企稳复苏,加之受中国国债被纳入摩根大通GBI-EM指数、富时罗素纳入A股比例大幅提升等因素影响,资金可能会加速流入中国,未来一段时间人民币汇率料将有所支撑。(李鑫)

3.大宗商品市场

黄金价格大幅上涨。期货方面,COMEX黄金上周收于1674.20美元/盎司,较前周上涨86.90美元/盎司,涨幅5.47%。现货方面,伦敦现货黄金收于1683.65美元/盎司,较前周上涨73.8美元/盎司,涨幅4.58%。截至周末,全球最大黄金ETF-SPDR Gold Trust持仓量为955.60吨,较前周增加21.37吨,增加幅度2.29%。

原油价格大幅下跌。具体来看,Brent原油上周收于45.50美元/桶,比前周下跌4.59美元/桶,跌幅9.16%。WTI 原油上周收于41.57美元/桶,比前周下跌3.69美元/桶,跌幅8.15%。美国能源信息署(EIA)数据方面,截至2月28日当周,美国原油库存增加78.4万桶,预期增加285.5万桶,前值增加45.2万桶;汽油库存减少433.9万桶,预期减少208.0万桶,前值为减少269.1万桶;精炼油库存减少400.8万桶,预期减少188.8万桶,前值为减少211.5万桶;炼厂设备利用率86.9%,较前周减少1.0%,前值为减少1.5%。

黄金避险属性回归,多重因素推动黄金大涨。黄金在前周经历一轮大跌之后,上周受多重不确定性影响,其避险属性回归,价格强劲反弹,COMEX黄金盘中触及1692.8美元/盎司高位,创近七年以来新高。推高金价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一方面,新冠疫情在全球扩散的势头依旧愈演愈烈,对全球经济的冲击也愈发明显,投资者的担忧情绪升温,风险资产纷纷承压,资金涌入避险资产,黄金和美债的需求大增,而美债收益率的不断下跌进一步提振了黄金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全球央行继续放松货币政策,也助推黄金走强。美联储紧急降息50个基点后,澳大利亚、马来西亚、阿联酋、沙特、加拿大等国都跟随美联储放松了利率,且暗示准备进一步放宽政策。尽管最新的非农表现靓丽,但市场对美联储3月、4月的政策会议上再度降息的预期持续上升,美元指数继续大幅下行,刺激黄金上涨。

OPEC+谈判无果而终,国际原油价格再次大幅下跌。国际油价在前周暴跌之后,市场聚焦OPEC+会议,随着谈判无果而终,国际原油遭疯狂抛售,Brent原油和WTI原油在上周五单日下跌近10%,分别创2008年12月和2014年11月以来最大单日跌幅,最新报价已较年初大幅下跌逾三成。当地时间3月6日在维也纳举行的OPEC+部长级会议上,欧佩克提出减产150万桶/日及延长减产令至年底的要求并未获得俄罗斯的认可,同时欧佩克也不愿意在没有俄罗斯参与的情况下采取行动,最终各方未达成任何协议。OPEC+当前的石油减产协议将在3月底到期,沙特作为欧佩克组织中最大产油国,一直在敦促欧佩克及以俄罗斯为首的盟友进一步扩大减产规模以支撑油价,但俄罗斯表示,随着减产令到期,4月起俄原油产量将不再受到限制。目前看,原油供强需弱格局仍未改善,没有达成进一步减产协议,对OPEC+稳定油价的功能和作用造成打击,市场恐慌正在加剧。未来,油价能否恢复上行依旧取决于OPEC+将采取的行动。(宋江立)

4.股票市场分析

主要市场指数大幅反弹:上周主要指数出现大幅反弹,中证1000涨幅居首。上证综指、上证50、中小板指、创业板指、中证500、中证1000、万得全A、深证成指、沪深300等主要指数分别上涨5.35%、5.10%、4.27%、5.86%、5.73%、7.25%、5.97%、5.48%、5.04%。28个申万一级行业指数全部上涨;涨幅前五位分别为农林牧渔(12.17%)、纺织服装(11.28%)、商业贸易(9.64%)、建筑装饰(9.26%)、化工(8.10%);涨幅后五位分别为汽车(4.77%)、传媒(4.43%)、计算机(4.30%)、银行(3.32%)、电子(1.44%)。农业、口罩、商贸、建筑等行业板块领涨。

消息方面,上周,数据显示,2月财新PMI为40.3,大幅下滑10.8个百分点,创2004年4月以来最低纪录。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完善“六稳”工作协调机制,有效应对疫情影响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运行。美联储将基准利率下调50个基点。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当前疫情防控和稳定经济社会运行重点工作。

一级市场融资额环比小幅增加:按照上市日口径计算,上周股权融资金额和家数分别为182亿元和5家。其中,IPO融资金额10亿元,家数为2家;增发金额172亿元,家数为3家;配股金额0亿,家数为0家;优先股金额0亿,家数为0家;可转换债金额0亿,家数为0家;可交换债金额0亿元,家数为0家;融资家数较前周减少9家,金额较前周增加36亿元。3月6日证监会核发3家IPO批文,分别是安宁铁钛、阿尔特汽车和上能电气,未披露筹资金额。

上周央行公开市场无逆回购到期,央行未进行逆回购操作。央行公告称目前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处于合理充裕水平。上周货币市场利率全部下跌,资金面整体宽松。美联储预防式降息后,各期限国债收益率、国开债收益率和各信用级别企业债收益率多数下跌。上周2年期国债期货、5年期国债期货和10年期国债期货资金价格指数与前周比分别上升14.5个基点、54个基点和47.5个基点。据统计,本周央行公开市场无正回购、逆回购和央票等到期。总体来讲,伴随复工复产,股市面临流动性充裕状况较前期出现回落的迹象。美联储大幅降息将为国内货币政策运用提供更大空间。

上周每个交易日A股市场成交金额分别为10290.06 亿元、11756.96亿元、9918.29亿元、11716.38元和9572.94亿元。全周总成交额和日均成交额分别为53254.63亿元、10650.93亿元,两个指标与前周比下降13.10%。各个交易日主力资金净流入额分别为190.96亿元、-317.71 亿元、-321.91亿元、113.68亿元、-553.01亿元。上周市场较前周出现较大幅度缩量预示着市场热度在缓慢下降,聪明资金已经开始启动观望模式。当前市场总体活跃度较前期出现下降。上周A股市场涨停数量分别为213、115、117、171、49,跌停数量分别为1、0、3、1、298;前周涨停数量分别为179、145、94、106、49,跌停数量分别为4、3、100、27、298。

上周市场的快速反弹与主力资金重新流入密切相关。未来时期行情的演化发展仍取决于市场主流资金的态度。从资金流动来看,上周做多资金中北上资金活跃度较前周出现上升,游资和两融资金仍为做多主力。上周沪深港通资金净流入额为56.21亿元,自前周出现大幅净流出后首次小幅净流入。各个交易日分别为41.52亿元、4.8亿元、-7.81亿元、48.11亿元和-30.41亿元。截止3月5日,两融余额整体为11321.45亿元,较前周增加约298亿元.,近四周合计增加约1000亿元。两融交易额 1317.30亿,占A股成交额比重为11.24%。上周周一至周四每日变化额为92.17亿元、65.11亿元、31.8亿元、108.9亿元。除了这些资金,伴随市场开始剧烈震荡,机构资金中基金发行出现降温。

上周1-2月份进出口数据、汽车和地产销售数据同比大幅下降表明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经济负面效果较为严重。近期新冠疫情在全球呈现扩散态势,海外疫情的扩散难免对未来国内经济走向正轨带来负面冲击。全球范围经济运行将继续经受疫情的考验。据报道,经合组织等多家机构已经大幅下调2020年全球经济增速预期。如果疫情长期持续,全球经济增长预期将面临衰退风险。整体来看,美联储大幅降息是全球宽松周期的加速和经济衰退风险的确认,全球范围内增加医疗卫生财政投入、维持长期低息以及财政政策更加积极将成为必然选择。

伴随国内疫情得到阶段性控制和减税降费、金融服务等系列政策措施逐步落实,企业复工复产率回升较快,此举有望推动3月份数据出现大幅改善。复工复产将使经济、股市和上市公司受益,但持续复工也必将使前期涌入股市的闲置资金重新回归实体经济,所以股市流动性将经受考验。当前,市场流动性恢复后势必面临更大的减持压力,供求仍是制约反弹行情进一步深化的主导力量。据统计,2月份以来,A股市场有超过500家上市公司发布大股东减持公告,创业板上市公司股东成为套现集中地。在经济下行低点稳定后,中国周期股有望迎来持续修复机会。

上周证监会发布“创业投资基金股东减持上市公司股份”新规。新规内容主要包括取消旧规创业投资基金减持需要符合“对被投资对象合计投资金额占比 50%以上”标准限制,将创投基金政策标准界定为投资“早期企业”、“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三者之一即可;取消大宗交易方式下减持受让方的锁定期限制;取消投资期限在五年以上的创业投资基金减持限制;将投资期限计算方式由“发行申请材料受理日”修改为“发行人首次公开发;允许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参照适用反向挂钩政策等五个方面。与旧规相比,新规旨在解决私募股权和创投基金行业普遍面临募资困难、退出困难等问题。变化点集中体现在放松创业投资基金反向挂钩政策,并将政策适用范围扩大至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基金退出监管政策放宽有利于降低投资周期进而激励创投基金和私募基金扩大投资范围和对象。政策引导一级市场资金投长、投早、投中小、投科技,有利于促进国内创业资本形成“投资-退出-再投资”的良性循环。(李相栋)

二、金融行业动态

1.量浮动利率贷款定价基准转换如期启动

存量浮动利率贷款定价基准转换自2020年3月1日如期启动。目前,主要银行已完成相关准备工作,贷款客户可根据承贷银行公告,与银行协商办理存量浮动利率贷款定价基准转换。需要转换定价基准的贷款要同时满足几个条件:一是2020年1月1日前已发放,或已签订合同但未发放;二是参考贷款基准利率定价;三是浮动利率。伴随LPR改革逐步落地,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深化。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发展进程

1993年,我国利率市场化大幕拉开,其过程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3—1999年):货币市场利率市场化,贷款利率开始上浮。 第二阶段(1999—2013年):贷款利率完全放开,存款利率开始浮动。2004年10月,央行完全放开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利率上限,下浮幅度为基准利率的0.9倍;银行存款利率均允许下浮,且下不设底。2013年7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全面放开,金融机构可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贷款利率完全实现了市场化。2013年10月25日,贷款基础利率(LPR)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正式运行。 第三阶段(2014-2018年):存款利率完全放开,利率市场化在“形式上”基本完成。2014-2015年,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先后提升至基准利率的1.2、1.3、1.5倍;2015年10月,央行决定对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至此,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在“形式上”基本完成。但此时,部分银行实质上仍未具备存贷款的定价能力,存贷款利率变动仍存在无形的天花板,“利率双轨”问题仍较突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宽货币”不能有效转化为“宽信用”。 第四阶段(2019年至今):LPR改革启动,贷款定价换“锚”,贷款利率完成“两轨合一轨”。为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打破贷款利率隐性下限,降低实体融资成本,2019年8月17日,央行决定改革完善LPR形成机制,自此新增贷款的定价基准LPR不再参考贷款基准利率,而是参考市场化的MLF利率,贷款利率与市场利率“两轨合一轨”改革完成。12月28日,央行发布公告,决定对存量浮动利率贷款的定价基准转换做出安排,转换时间上,从2020年3月1日至8月31日之前完成,同时央行还对按揭贷款和非按揭贷款的转换规则做出了不同安排。从新增到存量,前后相隔不足5月,改革速度超市场预期,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深化。

二、LPR改革落地的影响

一方面,LPR改革的落地,有助于发挥好LPR对贷款利率的引导作用,促进贷款利率并轨,提高利率传导效率,推动实体经济降成本,扩信用、稳经济。央行数据显示,2019年12月我国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12%,较LPR改革前的7月下降0.2个百分点;伴随货币持续宽松和MLF利率下行,2020年2月20日最新报价显示,1年期、5年期以上LPR分别为4.05%、4.75%,较去年8月第一次报价已分别下降20BP、10BP。央行通过下调政策利率尤其是MLF利率引导LPR下行进而传导至实体经济,有助于为企业降低融资成本,其中议价能力强的中大型制造企业、中大型国企、中大型融资平台等最为受益。同时,存量浮动利率房贷定价基准的加快转换及中长期LPR报价的下行,也有助于增加居民按揭贷款需求,一定程度上减轻居民房贷负担,利于扩大内需。从长期来看,LPR挂钩的MLF利率地位将进一步提升,未来央行可通过控制MLF利率达到升息、降息的效果;贷款利率并轨的实现,将强化贷款利率与金融市场利率的联动,改善狭义流动性与广义流动性之间存在的明显时滞效应,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另一方面,LPR改革的落地,将使银行息差承压,对银行的风控能力、内部定价能力、利率和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力等提出挑战,并因贷款议价能力差异加剧行业分化。在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后,银行资产端收益率将进一步下行,使得行业息差承压,对资产负债主动管理能力提出更高的挑战和要求。2018年以来市场利率相对贷款利率大幅走低,实际上大幅改善了银行的净息差状况,此次LPR改革正是驱动银行让利实体。若银行为增厚收益提高杠杆、拉长久期、下沉资质,将对银行的信用防控能力提出新的挑战。对于非按揭中长期贷款而言,因转换的灵活度更高,包括参考LPR的期限品种、加点数值、重定价周期、重定价日等内容均由借贷双方按照市场化的原则自由协商决定,这也对各家银行的贷款定价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此外,在利率完全市场化的环境中,利率、资金波动加大,银行的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也会随之提升,需强化相应的风险管理能力。从同业竞争来看,在借贷双方市场化的磋商过程中,银行对于消费贷、个人经营性贷款等零售客户的议价能力相对较强,因此以零售业务为特色的银行受到的影响将相对更小;伴随政策倒逼银行提升风险偏好,压低贷款利率,风险筛选与定价能力相对较弱的中小银行或陷入两难境地。伴随改革深入,业务基础好、风险定价能力强的银行,能更好平稳地度过改革期,行业分化进一步加剧。

三、未来走向研判

一是LPR未来大概率向下。从LPR构成看(LPR=资金成本+经营成本+风险成本+目标利润),LPR中枢大概率处于稳中有降的通道。主要在于:我国经济增速中长期处于下降通道,利率水平中枢将趋势性下降;随着科技运用和经营效率提升,经营成本长期趋于下降;因LPR是面向最优质客户发放的贷款,风险成本相对较小;在银行让利实体背景下,目标利润率预计平稳为主,甚至有下降空间。从政策取向看,目前政策明确要求确保小微企业整体信贷增长不受疫情冲击,力争今年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综合融资成本在去年基础上继续下降。预计年内央行将继续通过调降政策利率的方式引导LPR下行,LPR报价仍有15-20BP的下调空间,全年料“前快后慢”,为企业降低融资成本以缓解疫情带来的负面冲击。

二是存款基准利率下调是后手牌。央行或根据宏观经济、通货膨胀情况择机推出,以更好助力LPR改革成效显现。2019年以来的贷款利率并轨,意在消除银行对于大中型企业的超额利润,迫使其改变传统服务方式,以市场化手段提升服务小微和民营企业的能力。但目前,抑制信贷定价下降的主要矛盾仍在于银行体系负债成本偏高和风险定价能力缺失。若要降低实际贷款利率水平,一方面需要控制银行总负债成本,另一方面需要银行创新业务模式,健全风险定价能力,提升中小微企业服务水平。当前,监管已通过规范结构性存款、现金管理类理财、创新型智慧存款等来稳定银行负债价格,但负债成本下降的幅度还取决于政策执行的严厉程度,而降低存款基准利率对于降低银行体系负债成本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为促进银行让利实体,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并保证银行体系稳定健康运行,此时加强负债端成本管控,推动广谱利率同向运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张丽云)

2.内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意见发布

上周,国内《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发布。《意见》全文共八个部分28条,全面部署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工作,研究提出“1+4+2”的总体改革框架。其中,“1”是力争到2030年,全面建成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医疗救助为托底,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慈善捐赠、医疗互助共同发展的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体系。“4”是健全待遇保障、筹资运行、医保支付、基金监管四个机制。

《意见》强调发挥商业保险对国内医保制度改革的支撑补充作用。新一轮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是民生保障和完成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当期,国内虽然已完成建立基本医保人数超过13.5亿人,覆盖面在95%以上的基本医疗保障网。但国内医保领域仍存在制度碎片化、待遇不平衡、保障有短板、监管不完善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随着国内老龄化时代到来,这种问题更加突出。《意见》提出了国内全面部署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总体框架和主要内容。其中,健康保险、养老保险等商业性质保险将在其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近年来,国内健康险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健康险已经成为仅次于寿险、车险的第三大险种。在人口老龄化加剧、医疗技术变革等背景下,健康等商业保险作为国家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强调坚持保障属性。

新一轮改革扩张了商业保险参与医保改革的险种类别和激励机制。除涵盖医疗保险、疾病保险、失能收入损失保险、护理保险之外,健康险新增了相关的医疗意外保险。健康险新规引入费率浮动机制并鼓励医保合和健康管理服务。鼓励保险公司与医疗机构、基本医保部门等实现信息互联和数据共享。同时,鼓励保险公司积极发挥作为医患关系的第三方作用,帮助缓解医患信息不对称和医患矛盾纠纷问题。

深度参与新一轮医保改革将为商业健康和养老保险发展提供良好机遇。过去,国内健康和养老险市场存在“假健康和真理财”现象,脱离本源业务将给自身发展带来风险。根据银保监会等13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社会服务领域商业保险发展的意见》,健康与商业养老作为国民刚性需求正处于行业爆发期。按照顶层规划,2025年,商业健康保险市场规模超过2万亿元,行业将为参保人积累不低于6万亿元养老保险责任准备金。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2019年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已超过18.1%,高达2.54亿人,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1.76亿人,占总人口比例为12.4%。与先进国家相比,国内商业养老保险发展严重滞后于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发达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大力发挥商业养老保险的补充作用。伴随人口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我国商业养老险市场空间巨大。主要发达国家养老金整体替代率水平约为75%,而我国个人商业养老保险的替代率水平不足1%,远远不能满足居民养老需求。商业养老保险作为契约型金融业务,可以向投保人提供全生命周期的保证收益,其与养老保障体系另外两支柱的差别不仅是额外增加养老金积累的简单补充,而且还具有一定基础保障功能。(李相栋)

三、金融要闻概览

1.监管动态

央行等五部门:中小微企业贷款实施临时性延期还本付息

近日,银保监会、央行、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对中小微企业贷款实施临时性延期还本付息的通知》要求,对于2020年1月25日以来到期的困难中小微企业(含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贷款本金,以及2020年1月25日至6月30日中小微企业需支付的贷款利息,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根据企业申请,给予企业一定期限的临时性延期还本付息安排。还本付息日期最长可延至2020年6月30日,免收罚息。《通知》强调,湖北地区各类企业适用这一政策。

央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注重灵活适度

3月4日,央行官网发布3日同财政部、银保监会共同召开的金融战疫电视电话会内容,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注重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完善宏观审慎评估体系,释放LPR改革潜力。考虑到央行已在货币政策上采取了有效的疫情防控及对冲调控措施,如MLF降息、逆回购操作、再贷款再贴现、专项再贷款等,且目前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处于合理充裕水平,因而我国货币政策延续了2月21日的政治局会议提出的“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定调。

央行: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释放LPR改革潜力

3月4日,召开的金融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强调,金融部门要按照“稳预期、扩总量、分类抓、重展期、创工具、抓落实”的工作思路,把金融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抓紧抓实抓细。一是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注重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完善宏观审慎评估体系,释放LPR改革潜力。二是用好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政策,向疫情防控保供企业提供快速精准支持,要把好事办好。三是加大对疫情影响严重地区、行业、企业的融资支持,强化对先进制造业、脱贫攻坚、民生就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服务,助力复工复产。四是加强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建设,用好5000亿元再贷款再贴现专用额度和3500亿元政策性银行专项信贷额度,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等领域的普惠性资金支持。五是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和“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要求,保持房地产金融政策的连续性、一致性、稳定性。

六部门:推动形成布局合理、治理有效的金融基础设施体系

近日,人民银行、发展改革委等六部门联合印发 《统筹监管金融基础设施工作方案》。我国金融基础设施统筹监管范围包括金融资产登记托管系统、清算结算系统(包括开展集中清算业务的中央对手方)、交易设施、交易报告库、重要支付系统、基础征信系统等六类设施及其运营机构。下一步,人民银行将与各部门、地方密切配合,扎实推进《方案》各项改革工作,统一监管标准,健全准入管理,优化设施布局,健全治理结构,推动形成布局合理、治理有效、先进可靠、富有弹性的金融基础设施体系。

银保监会:推进意外险市场化定价改革

3月5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加快推进意外险改革的意见》。《意见》分五个部分,明确了意外险改革总体要求以及2020、2021年改革任务和主要目标。《意见》一方面通过健全意外险精算体系、建立产品价格回溯调整机制、编制意外险发生率表、大力推动产品自主创新等方式,推进意外险市场化定价改革;另一方面,强化市场行为监管,对搭售和捆绑销售、手续费畸高、财务业务数据不真实市场等市场突出问题进行整治,同时制定统一的意外险专项监管制度、建立健全信息披露机制、着力防范骗保骗赔等保险欺诈行为。

2.同业资讯

大型国有银行

农行出台2020年信贷政策指引,重点投向五大领域

近日,农行出台《2020年信贷政策指引》。信贷投向方面,重点支持“三农”与脱贫攻坚、基础设施“补短板”、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经济新业态和民生幸福产业等领域;重点支持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以及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雄安新区和自贸区建设;重点支持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生态环境六大类绿色产业。

交行湖南省分行创新推出“疫融担”,为中小微企业战“疫”护航

近日,交行湖南省分行与湖南先导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合作,创新推出“疫融担”业务,主要针对疫情防控相关的重点物资生产、运输和销售的企业,以及复工复产需要资金支持的企业发放抗疫专项贷款。“疫融担”具有准入灵活、审批高效、免收保证金、利率优惠、担保费率低、反担保方式灵活等优点。引入担保后,能够给企业增加信用,担保费率低,可以为企业大大节约融资成本。

邮储银行获批发行不超过800亿元永续债

3月4日,邮储银行发布公告称,该行已收到银保监会和央行的批复,同意该行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公开发行不超过800亿元人民币(或等值外币)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

上海科创办与建行上海分行合作,启动百亿元专项“科创抗疫贷

上海科创办执行副主任彭崧近日表示,针对企业融资难、成本高的实际问题,上海科创办主动与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合作,由建行提供100亿元专项额度,设立“科创抗疫贷”集群信贷产品。建设银行将开辟审批绿色通道,符合条件的企业,最快可在一个工作日内批复贷款(凡符合央行再贷款条件的,目前最低利率2.05%)。在此基础上,符合条件的企业还可申请张江专项发展资金。

全国股份制银行

民生银行推出“薪福通”助力企业薪资发放

针对疫情期间客户无法到柜台办理工资发放的难题,民生银行及时推出“薪福通”产品。“薪福通”是为用人单位及人力资源服务公司提供的现金管理类综合服务产品,可帮助客户实现全线上化操作,提供分账管理、跨行代发、收款人信息验证等功能,同时还能支持用人单位或上级单位参与及管控薪资批量代发流程,既确保薪资正常发放,还能实现复杂商务环境下用工财务管理透明可控。

渤海银行研发“疫情监测平台”,助力企业复工复产

渤海银行自主研发并上线了“疫情监测平台”,为企业提供安全有序复工复产的一站式帮助。“疫情监测系统”兼具数据采集自动化、数据报送流程化、信息录入便捷化等特点,通过简单设计机构分级,满足企业自定义表单和多级数据上报的需要。同时,监测平台还可根据当地政府、企事业单位及场景管理要求,自由设定流程化的信息报送方案。

中信银行承销宁夏首笔疫情防控债

3月4日,中信银行银川分行主承销的宁夏农垦集团有限公司2020年度第一期5亿元3年期中期票据成功缴款,这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宁夏第一笔疫情防控债。

其他商业银行

3月2日, 中原银行创新金融服务模式,举办线上银企签约仪式,采用主会场线上全程直播,企业远程参会、公众号在线签约的形式进行。中原银行18家地市分行本次共与269家企业参与签约,签约金额共计483.1亿元。

3月5日,全国工商联会同多家行业协会与 网商银行等共同发起“无接触贷款”助微计划,100家银行迅速集结加入计划。该计划将推出十项“无接触贷款”相关举措,在半年内,全力支持全国约1000万家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及农户等复工复产。

近日, 青农商行收到《关于无偿划转青岛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股权的批复》,原则同意将青岛国际机场集团有限公司持有的公司5亿股股权无偿划转青岛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本次无偿划转完成后,青岛国际机场集团有限公司不再持有公司股份;青岛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将持有公司500,000,000股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9%。

金融市场主要指标一览表

(3月2日——3月8日)

民生银行研究院 金融发展研究团队

minshengyinhang

陈正虎 .cn

张丽云 .cn

李相栋 .cn

麻 艳 .cn

李 鑫 .cn

宋江立 .cn

联系人|宋江立()

本文来源:https://www.longfajr.com/info/288948.html

标签组:[金融] [银行] [投资] [企业贷款] [银行贷款利率] [外汇] [银行监管] [贷款定价] [商业贷款利率] [经济学] [企业经济] [政策影响] [央行逆回购] [央行降息] [国内经济] [经济下行

财经推荐文章